大灶上的压力轻些,阿姨也能忙过来。要不,可能还要去请个小保姆,每个月又要多开支三四十元。
〔春平这时插话道:“就现在这样,咱们也该请个小保姆帮助帮助阿姨了。昨天我和爸爸说了这个事,阿姨年纪大了,不能再这样劳累了。”〕
阿姨这事,大姐,等会儿咱们再商量吧?上面说的两个方案,大家看哪个方案好些?
〔人人都沉默着。这是她预料到的。〕
第一个方案是大家都能省点事,省点时间。第二个方案是灵活性大一些,可以自己部分调剂伙食。(她补充说完,等待大家表态。)
〔“就第一个方案吧。”小华不耐烦地说,连头也没抬。
他当然是最懒得自己麻烦的。
“还是第二个方案吧,还是灵活点方便。”赵世芬说。
她肯定觉得一个人交三十五元太多了。
“两个方案倒是各有各的好处…”梁志祥瓮声瓮气地说,显出他的犹豫不决,他察看了一下秋平的脸色,似乎同他看法相似。
春平、曾立波、夏平等人都在思索。
这种情况自己是有所预料的。这两种极端的方案使全家陷入一种难以抉择的矛盾状态中。这时,她就可以拿出她的折衷方案了。那才是她决定采取的方案。〕
我还考虑有第三个方案(她稍作停顿,以引起全家人的注意),就是把上面两个方案综合一下。每人每月再多交上十元钱,把大灶的伙食水平稍稍提高一些,这样,没时间自己搞小灶的人也就可以吃得凑合,愿意搞小灶调剂的呢,还留有了各自灵活的余地。你们看这个方案是不是更好一些?
〔“我看就这样挺好。”赵世芬立刻表态。有着一开始多交十五元、二十元方案的压力,现在多交十元在她思想上就一下能通过了。
“我看就这个方案吧。”梁志祥看了看秋平,转过头说道。
“就这个方案吧。”曾立波和春平也认为很圆满地松了口气。刚才的两个方案,他们显然都是不太容易接受的。
“怎么都行。”小华又是不耐烦。
“我也觉着这个方案好一些。”夏平认真地说。
这就都通过了。这正是她要达到的目的。
她为她的“改革”艺术感到满意。如果一开始提出这个方案,肯定不会如此顺利地通过。这叫“夹心方案”中庸之道万岁。〕
那咱们就采取这个方案。以后每人每月交二十五元生活费,比原来多交十元。其他方面还要注意节约:节电、节水、节煤气。要不,增加的钱还是吃不到嘴里。
黄平平的话被打断了,邮递员送来报纸和信。
有冬平的邮件:一个牛皮纸大信封。她疑惑地看了看,把它拆开了。
邮递员走后,黄平平想接着往下讲,又有人进了院门。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领着个小男孩。“秋平。”来人看到秋平,高兴地叫道。
秋平迎上去,这是她过去的同学:“是你呀。”
“咱们十几年没见了吧?”来人热情地拉着秋平的胳膊又捶又拍“我昨天给你打电话,你们厂里人转告你了吗?”